在TikTok上,每天有亿万用户刷着短视频,但真正能卖爆的商家往往都掌握了一个“流量密码”:用文化洞察选品。
一家卖水晶石的英国小店,因为抓住了万圣节“女巫占卜”的文化符号,单月销售额突破200万美元;而另一家卖防晒霜的东南亚品牌,仅用一条“热带防晒指南”的短视频,就登上了印尼热卖榜前三。
这些看似偶然的爆款背后,藏着本土化选品的三把利器。
图源:Google
打法一:文化符号解码,用节日/气候/信仰触发情感共鸣
本土化选品的本质是贩卖“文化认同感”,商家需从目标市场的文化基因中提取符号,通过内容激发用户情感共鸣。
节日符号:提前3—6个月布局节日关联商品,如万圣节女巫水晶、圣诞节限定礼盒;
气候符号:根据地域气候特征开发场景化内容,如雨季推防水配件、寒带推保暖用品;
信仰符号:针对宗教/习俗设计合规商品,如清真认证服饰、神祇主题饰品。
打法二:数据趋势预判,用算法反推爆品基因
TikTok算法本质是“人性探测器”,通过数据工具锁定高潜力商品,提前30天布局内容。
黑马类目挖掘:关注低竞争高增长品类(如英国站月销12万英镑的调酒工具);
爆品基因识别:筛选转化率超均值20%的内容特征(如产品对比/特效演示);
长尾需求捕捉:追踪周期性搜索峰值(如法国站“宠物圣诞毛衣”年增长460%)。
打法三:热点现象制造,从借势到造势的升维
本土化高手不会被动追热点,而是通过三类事件主动喂养算法,创造文化现象。
时事绑定:关联大型活动开发衍生品(如巴黎奥运会国旗配色运动袜);
挑战孵化:设计强互动话题引导UGC(如菲律宾雨季#RainproofChallenge);
文化梗再造:解构社会现象开发商品(如日本“社畜通勤包”迎合职场压抑文化)。
图源:Google
爆款案例解码:三个品牌的“文化破壁战”
案例1:Meoky保温杯
美国品牌Meoky发现,北美家庭日均驾车时长超1.5小时,但传统保温杯易漏水。其推出的40盎司车载款,用防漏设计+反光漆面包装,通过达人拍摄“健身房→超市→接送孩子”场景连续剧,黑五期间单日销量3万单,年销售额破亿。
图源:TikTok
案例2:Onlyou粉底液
面对印尼高温高湿气候,Onlyou推出24小时持妆粉底液,并邀请宗教KOL@HijabTutorials拍摄“5分钟晨礼妆容”教程。视频中刻意展示瓶身清真认证标识,配合“涂抹时念诵经文”的仪式设计,两个月内登顶类目TOP1,TikTok渠道贡献60%以上GMV。
图源:TikTok
案例3:O Positiv软糖
美国女性健康品牌O Positiv发现,72%的年轻女性羞于讨论经期护理。其推出粉色维生素软糖,通过TikTok达人拍摄“办公室偷偷吃糖”的搞笑视频,把PMS(经前综合征)包装成闺蜜话题,单月GMV破100万美金。
图源:TikTok
写在最后
当西班牙商家为圣诞节推出“三王节限定巧克力”,当泰国品牌把防晒霜做成寺庙祈福伴手礼,这些爆款早已超越了商品本身,它们成了用户表达文化身份的情感载体。
在TikTok这片流量红海中,只有真正读懂“文化密码”的商家,才能让算法成为自己的“爆款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