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出海”之路:投融资全路径》由中伦律师事务所的专业律师团队撰写,是一本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融资的实务指南。本书全面剖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和融资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法律要点,涵盖出海全流程的实施策略,包括路径设计、条款谈判、融资贷款、运营合规、退出机制等方面,并对上市公司、国有企业、跨境电商等特殊主体的出海关注要点进行了提示,旨在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核心观点
-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诸多挑战,需重视法律风险,提前规划布局,建立健全合规管理体系,以确保海外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 不同出海模式各有优劣,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路径,并在投资并购过程中注重条款设计、谈判要点和风险防控。
- 跨境融资和运营合规是企业出海的关键环节,需遵守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积极应对监管要求,确保资金安全和业务合法合规。
- 合理规划退出机制对企业至关重要,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资产变现和风险规避,保障企业利益最大化。
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1. 法律风险
- 风险类型多样:包括地缘政治风险、集团管理架构风险、税务风险、知识产权风险、海外用工风险、反腐败和反洗钱合规风险等。例如,地缘政治因素可能导致贸易管制、经济制裁、供应链风险和国家安全审查等问题;集团管理架构不完善可能使海外子公司失控;税务不合规可能带来高昂成本;知识产权侵权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赔偿;海外用工不规范可能引发劳动争议;反腐败和反洗钱违规将面临严厉处罚。
- 应对策略:企业应加强法律风险评估,提前进行尽职调查,了解目标国家的法律政策和营商环境;建立健全内部合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职责,加强风险防控;聘请专业法律顾问,确保在投资并购、运营管理等过程中遵守法律法规,妥善处理法律问题。
2. 出海模式选择
- 出口及供应商合作:优势在于进入市场快、资金要求低,可借助当地供应商拓展海外市场;劣势是可能无法掌握核心资源,依赖性较强,且面临国际贸易中的合同纠纷、供应链管理和海关进出口合规等风险。
- 投资自建:能自主选择投资和经营策略,但进入市场速度较慢,面临对当地市场和游戏规则不熟悉、决策和管控风险,还可能遭遇地缘政治影响、市场准入困难、不懂当地规则导致业务损失以及被认定规避投资规则等风险。
- 海外并购:可借助现有技术、业务、品牌等资源快速进入海外市场,但对标的公司的业务整合和有效控制存在挑战,且由于地缘政治和FDI审查制度,律师工作需前置,以解决法律和合规问题。
3. 跨境融资
- 融资方式及要点:企业可通过QDLP、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联合投资人、内保外贷融资、债券发行等方式进行融资。如QDLP具有审批程序简便、额度管理自由等优势,但需注意各地政策差异和实际操作问题;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可降低资产负债率,但面临审核时间长等问题;联合投资人可解决融资困难,但需确保控制权并注意经营者集中申报;内保外贷融资常见但需注意担保登记和履约登记要求;债券发行需考虑发行地点、评级、成本等因素,且境外发债面临审核登记和外汇管理等要求。
- 合规要求严格:企业需遵守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如《固定资产贷款管理办法》《企业中长期外债审核登记管理办法》等,办理发改委外债审核登记、外管局外债签约登记等手续,确保融资行为合法合规,避免违规风险。
海外投资并购的实施策略
1. 政策风险应对
- 风险类型及影响:政策风险贯穿投资并购交易的整个流程,包括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监管政策变动风险、交易涉及的政府审批不通过或违规风险、国际经济政治关系风险等。例如,行业监管政策变化可能影响公司经营和发展,政府审批不通过将导致交易失败,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变化可能影响投资目标实现。
- 应对措施:投资方应在交易各阶段做好准备,前期充分了解目标公司所在行业的法律监管要求和政策导向,梳理交易涉及的政府审批流程,明确各方责任和风险分担;交易文件起草和谈判阶段,合理设置政府审批和政策变化风险的应对条款,如将政府审批与合同效力或付款交割挂钩、约定重大不利影响事件条款等;签约后、交割前密切关注审批进展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交易方案;交割后持续关注政策动态,做好投后管理,确保企业运营符合政策要求。
2. 并购基金运作
- 目的与作用:并购基金为跨境并购提供资金支持,优化交易结构和效率。其可给予资管机构决策权和经济权益,通过专业管理降低风险、实现利益共享;激励收购方管理层,合理化其工作成果与报酬关系;容纳夹层投资者,增加资本结构灵活性、降低偿债压力和成本。
- 架构设计与考量:在架构设计方面,需考虑是否涉及香港持牌公司,涉及则要考虑税务和合规因素;有限合伙可选择在香港或开曼群岛设立,两者在法律环境、投资者偏好、注册费用、年度维护费用、基金管理人、管辖法律、规管机构、反洗钱职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同时要关注税务考量,如香港和开曼群岛的税率、资本增值税、分配税等不同,对基金发起人和投资者的税务影响各异;此外,常用架构中的担保和维好契据等措施对风险管理和信用增强具有重要作用,但需注意相关法律要求和实际操作问题。
3. 股权收购协议条款
- 关键条款解析:协议签署各方条款需核实主体信息,关注签署手续和交易对方经济实力;定义条款中,如报表、披露、不可抗力、最终截止日等术语的定义对各方权利义务影响重大,需谨慎审阅;股权买卖条款应明确卖方股权所有权保证及权益转移时点,同时考虑买方分红权和卖方相关操作的税务影响;先决条件条款规定交割先决条件,需明确条件内容、期限、责任主体、后果等,避免循环条件;交易对价条款涉及价款支付形式、币种、保证金、尾款等,买卖双方应根据自身利益协商;陈述与保证条款强制卖方披露信息,确保买方权益,双方应注意保证范围、期限、索赔方式等;责任限制条款限制卖方赔偿责任,需明确金额、期限、可索赔事项范围等;补偿条款是卖方对买方特定事项损失的补偿承诺,双方应注意补偿范围、主导抗辩权等。
- 谈判要点与注意事项:在谈判过程中,双方应根据自身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在各条款上争取有利条件。同时,需注意条款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确保协议整体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此外,应充分考虑目标公司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商业惯例以及交易的具体情况,避免因条款不合理或不合法导致交易风险。
境外运营合规与退出机制
1. 运营合规要点
- 合规领域广泛:企业境外运营涉及反腐败与反贿赂、经济制裁、出口管制、反洗钱、多边金融机构制裁、健康和安全、劳动用工、环境保护、税务管理、知识产权、海关与外汇管理等多个合规领域。例如,在反腐败方面,需遵守美、英等国及东道国相关规定,防范贿赂和腐败风险;在经济制裁方面,要关注美国一级和二级制裁制度,避免与被制裁对象交易;在出口管制方面,确保出口物项符合规定,取得必要许可证;在劳动用工方面,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权益。
- 建立合规管理体系:企业应建立健全境外合规管理体系,包括构建合规管理组织架构、制度体系、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识别、评估和管控合规风险,制定国别合规风控指引,将合规义务融入岗位和流程;同时,积极应对境外监管调查,避免“鸵鸟政策”和完全配合的误区,寻求专业律师支持,依法有理有据地抗辩、协商和谈判。
2. 退出机制选择
- 常见退出条款及变体:常见退出安排包括出售给第三方(如通过拖售权和随售权条款)、出售给合作方(如通过卖出权和买入权条款,包括Russian Roulette和Texas Shoot - Out等变体)、解散公司(依据不同国家地区公司法规定)。例如,拖售权赋予大股东强制小股东出售股份的权利,随售权保障小股东以相同价格出售股份的机会;Russian Roulette和Texas Shoot - Out等变体在不同股东持股比例和僵局情况下提供了不同的退出解决方案,但在某些国家地区可能因对股东保护等因素被认为无效。
- 不同退出情况的适用安排:根据不同退出原因,如达到限定期限或里程碑、主要合作人员变动、经营困难、大环境变化(不可抗力)等,企业可选择适用相应的退出条款。例如,房地产开发行业在达成目标后可通过拖售权、随售权等条款退出合资公司;以关键人员为合作基础的企业在人员变动时需考虑锁定期、关键人员过错或变更情况下的股权处理;经营困难时可依据财务状况或僵局定义行使买入权或卖出权,或在法律救济前通过合同约定争取更大收益;不可抗力情况下,财务投资人可触发卖出权条款,合资双方也可考虑解散公司。
特殊主体出海关注要点
1. 上市公司海外收购
- 法律结构设计:上市公司海外收购法律结构多样,包括直接或通过境外SPV全现金并购标的公司、先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再并购标的公司、大股东/PE并购基金先收购标的公司而后上市公司通过定增收购标的公司及其延伸方案(如大股东或PE并购基金与上市公司先同时收购境外公司部分权益,后续再将境外公司剩余权益注入上市公司)、跨境换股(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等。不同结构各有优缺点,如全现金并购可缩短审批时间、享受税收优惠,但对资金实力要求高;定向增发募集资金可避免动用现有资金压力,但增加审核流程和时间成本;大股东/PE并购基金先行收购可锁定标的、缩短交易时间,但存在资金实力要求和后续关联交易问题;跨境换股可避免现金支付压力和税务成本,但收购主体和目标公司需履行相关审议程序,股权比例会被稀释。
- 案例分析与启示:通过赛诺医疗现金收购美国eLum公司、J公司收购巴西S公司、G公司等案例,展示了不同收购结构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企业在设计海外收购法律结构时,应坚持合法性和合目的性原则,结合自身和目标公司实际情况及利益诉求,在专业法律顾问协助下,综合考虑融资类型、交易成本、法律风险等因素,选择或设计最适合的交易架构,以实现法律风险最低和交易成本最低的目标。
2. 国有企业境外投资
- 监管框架与流程:国有企业境外投资需遵循境外直接投资的常规监管,涉及发改部门、商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发改部门根据《企业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对境外投资项目进行监管,包括敏感类项目核准和非敏感类项目备案;商务部门依据《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监管,涉及敏感国家和地区、敏感行业的项目需核准,其他项目备案;外汇管理部门通过银行实施间接监管,企业在完成发改和商务部门手续后办理外汇登记及资金汇出手续。同时,国有企业境外投资还需遵守国有企业自身的监管规定,如国务院国资委颁布的《中央企业境外投资监督管理办法》,包括事前的负面清单制度、非主业投资审核、年度境外投资计划编制,事中及事后的监督及信息报送制度、后评价、常态化审计等。
- 境外国有产权监管:境外国有产权监管包括产权持有和处置两方面。产权持有方面,中央企业及其各级子企业在特定情况下应向国资委申办产权登记,若因投资目的地国家法律规定需个人代持境外国有产权,应由中央企业决定或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产权处置方面,涉及国有产权变动事项由中央企业决定或批准,相关交易需进行评估或估值(特殊情形除外),定价应合理并结合多种因素确定,交易方式可多方比选意向受让方,具备条件的应公开征集或挂牌交易,但境外国有产权转让并非强制进场交易,实践中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易。
3. 跨境出口电商
- 架构搭建与运营模式:跨境出口电商架构包含多个主体,如主体公司、生产公司、销售公司、境内运营服务公司、香港子公司(境外销售主体)、店铺账号公司、境外孙公司(海外店铺公司)等,各主体具有不同职能、收入来源和成本费用。架构搭建需考虑多种因素,如境内生产主体应根据采购发票情况选择合适的采购方式以实现财税合规,可利用各地产业扶持政策;店铺账号公司用于构建店铺矩阵,但存在违反平台规则风险,应合理布局并采取措施确保合规,如明确账号公司职能、选择合适注册地、签署相关协议、加强信息管控、适时整合收购等;境外销售主体一般选用香港子公司,具有境外投资平台、资金桥梁、架构灵活等优势,可承担多种功能并享受税收优惠。跨境出口电商的销售、物流模式包括传统外贸模式、直邮模式和海外仓模式,各模式在业务流、货物流、资金流和资金渠道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式,同时注意各模式下的风险,如直邮模式可能存在税务风险,海外仓模式可能面临货代相关风险。
- 合规风险与应对:跨境电商企业面临海关、税务、知识产权、广告营销、产品认证与消费者保护、数据保护/隐私、贸易等多方面合规风险。海关监管模式